近日,记者站在泗县民利河大桥俯瞰,只见数不清的浮球在河中央排成壮观阵列,在阳光的照射下闪闪发光;碧波之上,几名护河队员驾着小船往来穿梭,忙着清理水草与杂物,一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画卷生动铺展。
“这片千亩水域里,生长着300多万只淡水珍珠蚌,它们是天然的‘生物净水器’。”泗县水利局副局长吴鹏介绍,作为滤食性生物,淡水珍珠蚌会吞噬水中微藻,吐出过滤后的清水,还能吸收氮、磷等富营养物质,增强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贝壳和珍珠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能实现吸碳固碳。
“我们养蚌30多年,太清楚水质对于养殖的重要性,保护水质,就是保护自己的收益。”承包这片水面的宿迁华珂农业公司总经理俞永平说。为做好河道养护,该公司已投资20多万元购置打捞设备,组建的15人护河队每天清晨7时就开始作业。“从主河道到岔道沟渠,水草、杂物、垃圾都会被彻底清理干净。你瞧,现在河水更清了,两岸环境也整洁多了。”一位护河队员对记者说。
“这片生机盎然的河道,曾因资金短缺陷入治理困境。”吴鹏坦言,当地河流众多,水域资源丰富,但过去单靠政府投入,难以应对菹草和藻类等水生植物大量生长、垃圾杂物漂浮等问题。
今年年初,在借鉴苏浙模式的基础上,泗县以民利河为试点河道,探索“生态治理+产业开发”的“以河养河”新模式,即在保障行洪安全的前提下,引入市场力量,发展生态养殖,既盘活了闲置水面资源,填补了治河资金缺口,又改善了水环境,还发展了特色产业,带动了群众就业,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今年5月,凭借在江苏省万亩水面养殖珍珠的成熟经验,宿迁华珂农业公司获得了泗县民利河约1000亩水面的承包权,开展淡水珍珠蚌养殖。俞永平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在泗县及周边地区招聘60多名员工,生态养殖规模扩大以后,还能带动更多当地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上海海洋大学与我公司有密切合作,每两个月就会派专家来指导,近期帮助我们优化了养殖和护河方案,未来养殖河段的水质肯定会越来越好。”俞永平信心十足地说,按照规划,这片养殖水面三年后产值有望突破3000万元,“国内外市场对优质珍珠需求很大,我们不愁销售。”
8月13日和23日,宿州市泗县生态环境分局对民利河试点养殖河段进行了两次检测,结果显示,水体水质完全符合四类水标准,且较之前有显著改善,水体透明度也明显提升。
为确保“养河”不“伤河”,泗县为养殖公司划定了“红线”:必须保证河道、大坝、护坡和堤坝防汛道路完好,不准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筑堤圈圩、植树建房,不得在大坝上堆放物料,也不准安装饵料机等投放设备和设置捕鱼设施等。同时,按照合同约定,承包方需承担日常巡河、水面保洁、水草打捞等工作,并定期向相关部门上报水质检测数据,县生态环境分局、县水利局则会不定期开展水质抽查。“我们制定的管理要求,核心就是让产业开发服务于生态保护。”吴鹏说。
民利河的成功试点,探索出一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河道治理新路径。泗县水利局负责人表示,接下来,该县将认真总结“以河养河”试点经验,并建立多部门联动机制,在充分评估风险、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并择机在全县有序推开。
·编后·
在找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平衡点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发展生态养殖,既填补了治河资金缺口,又改善了水环境,还发展了特色产业。泗县创新实施“生态治理+产业开发”的“以河养河”模式,实现了“一水多赢”,为破解河道治理难题提供了可借鉴的样本。(记者 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