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日前印发《关于全国部分地区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的批复》,批复同意包括合肥都市圈在内的全国10个区域开展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试点周期为即日起2年。根据《合肥都市圈要素市场化配置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合肥都市圈试点范围包括合肥市全域,芜湖市无为市,淮南市寿县,马鞍山市含山县,安庆市桐城市,滁州市定远县,六安市金安区、舒城县。
《方案》围绕技术、土地、人力、数据、资本、资源环境、要素协同七大核心维度布局改革,其中技术要素改革直指科技成果转化关键痛点,提出“加快技术要素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方案》提出,要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鼓励试点单位科研人员或团队选择“先赋权后转化”新模式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同时建立职务科技成果转化尽职免责负面清单。此外,还提出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机制,高水平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建设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
针对人力资源“流动不畅、留存不易”难题,《方案》提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推行居住证互通互认,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实现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加快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同时,持续深化编制周转池制度建设,完善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制度,统筹使用编制资源,鼓励组建人才发展集团。
资本与数据要素改革则精准对接发展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活力。《方案》明确,强化资本要素服务实体经济,通过加强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发起设立股权转受让基金等多元路径,拓宽企业融资渠道,缓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数据要素方面,推进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完善数据产权服务体系,打造规范化数据开发应用场景。
值得关注的是,《方案》并未止步于单一要素改革,还提出要全面提高要素协同配置效率。其中指出,要聚焦新型能源、人工智能、智慧轨道交通等新业态新领域,推动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用好合肥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等现有创新平台,率先推动海陆空全空间智能无人体系应用和标准建设。
“深化传统要素综合运用、推进新型要素创新配置,是地方培育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的关键一招与核心抓手。”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执行主任程羽表示,作为改革试点承载平台之一,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合肥)将坚决扛起改革重任,加快形成一批原创性科技成果、引领性平台成果、支撑性产业成果、示范性制度成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动能,为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美好安徽贡献力量。(记者 刘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