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01:多条短信同时发送【一次发1~10条均可】
视频02:伪基站群发短信客户实战【8个小时发短信15万条】
↓↓↓点击下方联系咨询↓↓↓
近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实施预包装食品数字标签有关事项的公告》,标志着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管理正式迈入数字化新阶段。目前,已经有不少预包装食品使用了数字标签。
长期以来,预包装食品因实体标签版面有限,难以充分展示详细信息,导致消费者难以获取全面的食品信息。不少消费者尤其是老年消费者反映,在选购产品时食品信息密集排列、字小如蚁,令人看不清、找不到、读不懂。数字标签就如同食品的“电子身份证”,运用数字化技术展示预包装食品实体标签信息,消费者扫描包装上的专属二维码,即可用手机放大字体、听语音解读、浏览配料产地、工艺细节及全链溯源等信息,实现食品标签“可听、可播、可放大”。这不仅是一次技术升级,还将助力食品信息展示、食品安全监管等,有利于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数字标签虽小,却是连接消费者与食品生产企业的关键信息桥梁,在市场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数字标签的应用,产品信息更新效率提升,企业将更加注重产品质量与信息透明度。同时,该改变还将引发食品产业链深度变革,加速产业转型升级。
食品数字标签推广亟须强化政策引导,打通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应用的衔接路径。数字标签绝非简单地以扫码替代印刷,各地应统筹推进标准制定、企业转型与消费者引导等工作,善用调研、试点、评估等机制,在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的同时,细化数字标签在内容、格式、展示等方面的规范要求,消除企业“不敢用、不会用”的顾虑。此外,需增强政策公共服务属性,配套适老化改造与科普宣传等内容,提升公众信任度。例如,南京江北新区面向辖区食品生产企业开展“食品标签体检”活动,诊断出101份标签实物,制定优化食品标签时间表,为企业提供一企一策的个性化指导建议,帮助企业降低食品标签安全风险。
数字标签的价值在于突破实体标签的物理限制,构建覆盖生产、流通、消费全链条的信息生态。各地应积极推动企业实施全面数字化转型,深化工序数控化、数字化研发设计等应用,并借助新技术保障食品全生命周期质量安全追溯。同时,可推动数字标签与追溯码、结算码等多码功能整合,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实现标签修改全程留痕,确保信息不可篡改,推动技术赋能聚焦于数字标签的标准制定、平台搭建、工具开发与服务优化。
数字标签的推广是食品安全治理模式的创新。各地还需探索构建“消费者评价—企业整改—政府监管”的互动机制,实现协同监督落实。同时,依据扫码数据动态优化标签功能,引导企业创新应用模式,提升消费者对数字标签的关注度,形成“需求驱动供给”的良性循环。
数字标签是食品安全治理与移动互联网深度交融的务实举措。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离不开配套措施的有力保障,各地应统筹推进食品标签数字化及配套制度的完善,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赋能、社会共治等多重举措,持续赋能食品安全治理与消费者权益保障,守好食品安全“最后一公里”。(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蒋 波)
(责任编辑:刘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