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宿州市萧县康得利油脂科技有限公司油脂车间,废弃动植物油“变身”高端工业油脂,整车发往欧美市场;六安市霍邱县鹅肥肝加工园内,晶莹嫩滑的鹅肥肝新鲜下线,直供沪苏浙餐桌;九华黄精产业已开发九制黄精、黄精酒、黄精元气水等40余种产品;在茶口乐生物科技(黄山)有限公司的网络销售平台评价栏里,消费者对“茶叶含片”赞不绝口……这生动的场景、让人心跳的数字,正是安徽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金钥匙”破解农业转型难题的鲜活注脚。
既要“种得好、卖得出”,又要“卖得俏、效益高”。宿州、六安、池州、黄山等地用工业化逻辑重塑产业生态,以创新路径激活发展动能,既破解了生产端的技术瓶颈、效率困局,又释放了市场端的品牌活力、消费潜力,让新时代“农业饭”既飘着科技赋能的“新香”,又透着产业升级的“甜意”。
链上突围:从“资源错配”到“价值重构”
“以前好梨贱卖、次梨烂地是常事。现在好梨鲜销卖‘精品价’,中等梨熬膏做罐头,梨渣变饲料和肥料,连疏果时摘下的小毛梨都能提取梨多酚做成保健品。一颗梨浑身上下都是宝!”站在小吊梨汤自动化生产车间,砀山县龙润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算起“全链增收账”。
近年来,宿州等地立足资源优势,以“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为抓手,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从“零散加工”向“全链深耕”转型,让传统农业在链条延伸中“活”起来、“强”起来。砀山县引进梨多宝、祥隆药业等头部企业,开发出200多款新产品,酥梨全产业链总产值达127.43亿元,区域品牌价值达190.64亿元。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偏低、加工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停留在产业链前端和价值链中低端,特色农产品长期以鲜销或初加工为主,产业竞争力自然上不去。”六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这导致不少好物卖不上好价钱。
如何破解农业大而不强、散而不精、附加值低的难题?宿州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张安文认为,可以用工业化的链式思维重构产业体系,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布局,加快初加工发展、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加强综合利用,把“原字号”做成“精品货”,把“短链条”拉成“全链条”,让产业链上的每个环节都能创造新价值。
六安“一只鹅”成为“单点突破、全链贯通”转型样本。该市成立鹅产业专班,细化“鹅10条”支持政策,建设鹅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和鹅肥肝加工产业园,形成“育种—养殖—屠宰—加工—羽绒—文旅”全产业链。如今,六安的鹅肥肝占全国产量的1/3以上,训练用羽毛球占据全国40%的市场。
拧动瓶盖,茶粉随之滑入瓶中;摇一摇,消费者便能即刻享用一杯现泡绿茶……这是黄山华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成品茶、半成品茶为原料生产的“瓶盖茶”。黄山市黄山区聚焦茶精深加工细分赛道,打造全国新中式茶饮先行区,成效显著。今年上半年,华绿园公司实现产值8299万元,同比增长88%。
创新破壁:从“技术卡壳”到“智慧变现”
“要是没有政府搭台对接高校,我们500万元研发资金投下去,可能连水花都看不见!”今年初,安徽吉硕食品科技有限公司计划进军食品级动物油脂市场,却被低温熬炼等关键技术“卡了脖子”。
萧县政府摸清企业这一需求,立即启动“产学研对接绿色通道”。3天内,县农业农村局完成企业技术需求深度调研;一周后,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队赴江南大学,推动该公司与江南大学共建“动物油脂联合研发中心”,很快攻克了油脂氧化、风味流失等技术难题。
各地对技术创新在农产品加工业中的核心作用认识正在加深,逐步构建起“政府牵线、企业出题、院所解题、市场阅卷”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通过“需求清单化、合作项目化、成果商品化”的模式,让高校院所的“智力资源”精准对接产业一线的“技术需求”,真正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是农产品加工业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从初加工迈向精深加工的‘拦路虎’。”安徽徽耀供应链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波坦言,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研发投入有限、研发力量薄弱,关键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且数字化转型滞后、智能制造水平低。与此同时,高校、科研院所与这些企业的合作较为松散,很多科技成果在实验室里“沉睡”,难以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针对这些问题,六安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建议:“要从政策和资源上积极支持重点龙头企业,鼓励企业购买先进加工设备、升级生产工艺,持续提升精深加工技术水平和加工转化能力。同时,引导企业强化产品研发、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帮助本土企业深化与大院大所的科研合作、积极融入各大供应链体系,通过多方发力,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
为啃下技术这块“硬骨头”,各地还探索出了符合自身实际的创新路径。
宿州选择以“平台化对接”模式,搭建产学研合作的稳固“桥梁”。该市与江南大学共建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宿州分中心,同步打造黄淮海(宿州)种业科技谷、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现代农业研究院、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宿州基地等10余个产学研平台,还建立起“企业技术需求库”和“高校科研成果库”,实行“双向匹配、动态更新”。
黄山则把创新“准星”对准茶叶深加工的细分领域,实施“靶向性攻关”。市农业农村局与黄山学院共建“黄山茶叶深加工研究院”,建立“企业需求清单+科研攻关清单”双向对接机制。针对茶叶提取过程中香气流失的问题,研究院联合萃华科技共同研发出“低温萃取+香气回填”技术,不仅解决了企业的生产难题,还为全国新式茶饮企业提供了高品质原料。
池州市建成九华黄精产业发展研究院、富硒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黑木耳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同时,加强绿色种植技术推广,九华黄精生态种植入选全国百种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模式,食用菌菌渣废物循环利用技术在皖南地区广泛推广,助力特色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利益联结: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共赢”
近日,黄山市祁门县小路口镇举办首届香“姑”爱情故事会。3户香菇种植户代表化身香“姑”,深情讲述靠着产业发展过上好日子的故事。小路口镇通过“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走文旅融合与特色产业并进之路,带领村民共赢共富。
“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最终目的是让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黄山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说。近年来,安徽省各地围绕这一目标,不断探索多元化利益联结机制,从“企业+合作社+农户”“党组织+园区+农民”,到“保底收购+股份合作+就业带动+二次分红”,实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村集体壮大”的良性循环,把产业链上的红利实实在在分到农民手中。
宿州的利益联结模式,走的是“全链条参与、多渠道分红”的路子,不仅让农民在生产环节获得稳定收益,还推动农民分享加工、销售环节的增值利润。以萧县白山羊产业为例,当地构建起“养殖—屠宰—加工—餐饮”融合发展模式,镇村以“党组织引领+合作社运营”为核心,把分散的养殖户资源整合起来,统一与羊肉加工企业谈合作、定价格,既解决了养殖户“单打独斗”议价能力弱的问题,又保障了企业的原料供应。
池州则依托独特的硒资源,把“硒土地”变成了农民的“金土地”。当地在推动初级农产品向富硒即食食品、休闲食品、功能食品、药食两用产品拓展的同时,还以硒资源为核心,推进“硒+康养”“硒+文旅”等新业态发展。在此基础上,池州深化“企农联动”,保证农民“种得稳、赚得多”。
尽管各地探索取得了成效,但要切好利益联结的“蛋糕”,仍需多方合力、持续发力。“目前,部分企业与农户的合作还停留在‘你种我收’的浅层次,没有把农民真正纳入产业链体系;一些合作社自身服务能力不足,难以替农民争取更多权益;还有些偏远村庄受地理、交通等条件限制,难以参与到加工、销售等增值环节。”池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发展中逐步解决。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不能让企业唱‘独角戏’,而要让农民从‘卖原料’的单一角色,变成‘参与者、受益者’。”黄山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让产业链上的红利真真切切流进农民口袋,不仅需要更合理的机制设计,还需要提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合作社的服务能力、强化企业的社会责任。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纵深推进、数字技术的深度渗透,各地正积极推动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让农产品加工业的壮大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质感”、农民增收的“稳稳幸福感”。(记者 何雪峰 唐欢 袁中锋 倪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