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淮南市顾桥采煤沉陷区50亩漂浮水稻开始收割,曾经的沉陷区水面如今变成“水上粮仓”。
今年年初,在凤台县的水稻育秧育苗基地,顾桥采煤沉陷区“渔稻共生”养殖项目启动,种植30余万株水稻秧苗。
“今年选育的是去年成功种植的绿旱639和银两优606品种,同时还试种了荃优全赢丝苗和绿旱两优21品种。”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生态农业公司专员徐鹏峰介绍。
2024年,淮河能源控股集团与安徽理工大学在顾桥采煤沉陷区试种浮床水稻获得成功。在去年的基础上,淮河能源控股集团提升栽培技术,在盆栽土壤配比上采用30%的营养土和70%的基质搅拌,入水前提前一周在岸边进行育苗移栽,通过精心培育使秧苗适应生长环境。
6月中旬,顾桥采煤沉陷区微风徐徐,水面波光粼粼。两万五千盆即将入水的秧苗在岸边依次排开。靠近水域,工作人员一边控制漂浮板,一边将定植好的种植杯放入凹槽。凹槽填满后,工作人员驾驶小船,牵引着浮板向水面中央划去。
“当时,共有16万穴秧苗在一周之内全部完成下水移栽。”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生态农业公司技术人员刘锦看着即将收割的秧苗,脸上满是笑容。
水面种稻与地面种稻不同,既要避免风浪等因素影响,又要考虑秧苗长期浸泡在水中,原有基质被水溶解后,导致肥力不足。为此,工作人员在原有区域增设近百米的防浪漂浮桶,形成50亩封闭水域。针对肥力不足的问题,在基质盆内提前放入缓释肥,缓慢释放肥力,达到持续补充肥效作用,同时采用无人机追肥,促使秧苗茁壮成长。
一株株水稻“漂”在水面上,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腰。4个品种水稻长势良好,金黄色的稻田成了万亩采煤沉陷区水面的别致风景,昔日的沉陷积水区再次展露新颜,孕育着综合治理新希望。
“去年探索的水面种植、水下养殖模式,达到了‘一水两用、渔稻共生’的效果。”淮河能源集团健康产业集团副总经理徐勇告诉记者,种养结合,不仅提高了水稻产量和质量,还净化了水体,为鱼类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
为更好地探索采煤沉陷区系统性、立体式、资源化综合治理模式,淮河能源控股集团继续应用“渔稻共生”,不断拓展采煤沉陷区利用空间。
在顾桥采煤沉陷区景观平台两侧水域内,10个网箱对称排列。凤台县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副主任刘义霞正在现场指导鱼类养殖工作,她告诉记者,鱼苗入水前,先对沉陷区水域指标进行测定,符合标准后方才入水。
今年,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在采煤沉陷区采用网箱养殖和跑道养殖模式,其中跑道养殖模式是首次应用,具有高密度、集约化特点,可实现精准投喂、水质调节,大幅提升单位水体产量。
“网箱主要养殖鲢鱼、鳜鱼、鳙鱼等品种,跑道养殖则是探索试验在高密度下鲈鱼的养殖经验。”徐勇说,跑道上专门安装了水流循环系统、增氧系统、排污系统和水质监测系统,通过智能化手段实时监测。
水面种植水稻,水下鱼类养殖。往昔沉寂的采煤沉陷区,绿意盎然,波光粼粼的水面不时有鱼儿跃出。
“在采煤沉陷区实现浮床水稻种植,属全球首例,意义重大。”8月9日,前来顾桥采煤沉陷区考察的世界采矿大会国际组委会主席马利克·萨拉等与会专家,对创新采煤沉陷区治理的做法给予称赞。
记者乘坐小船进入种植区域,每经过一块稻田,都能听见稻穗摇曳的声响。参与去年种植的工作人员唐月恒从漂浮板里拿起一个种植杯,边说边向记者展示:“今年的稻子长得比去年还好,你瞧,根扎得多深!”
据唐月恒介绍,为保障水稻长势,工作人员加强病虫害防控和杂草清理。每日对水稻长势和病虫害情况动态管控,对缺肥的及时补肥,对杂草多的人工除草。
微风吹过,顾桥采煤沉陷区稻谷飘香、一片金黄。前来察看收割情况的淮河能源集团生态农业公司总经理丁国平抓起一把稻子,轻轻一搓,白净圆润的米粒尽显眼前。“今年产量高于去年,经测产,亩产超过500公斤。”丁国平介绍道。
在鱼苗养殖区,养殖人员正向水中投放着饲料,成群的鱼儿涌向投料区,水中一片欢腾。
“我们根据天气调整喂食次数,同时配备增氧机,定期开启维持溶氧平衡,并及时清理水体,确保水质干净。”该项目负责人宋志华说,“目前,鲈鱼鳜鱼长势很好,相信今年又是大丰收。”
养鱼的网箱旁,工作人员正在进行打捞称重,一条鲈鱼应声入网,上磅一称,0.7公斤。
顾桥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基地“渔稻共生”养殖项目成功实施,验证了采煤沉陷区浮床水稻种植模式的可复制性,展现了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生动实践,也为煤炭行业采煤沉陷区绿色治理探索出一条有效途径、提供了有益借鉴。(记者 柏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