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底的上海,三伏天刚过,外卖骑手刘师傅坐在凉快的党群驿站里,任凭电推子在脑后轻轻振动。碎发落下的那一刻,一阵穿堂风掠过脖颈,他忍不住眯起了眼,感叹了一句“清爽!”
每个月,只要轮休或单子不多,刘师傅都会顺路来这儿剪个头。不用排队,不花钱,老师傅手艺又好,剪完还能顺便给手机充个电,再喝一瓶志愿者递上的冰镇矿泉水。
可就在几个月前,这一切还难以想象。
那时刚入夏,阳光一天比一天毒。刘师傅整天戴着头盔穿梭于大街小巷,汗水常常顺着过长的鬓角流进衣领。最难受的是刘海,闷在头盔里扎得眼睛发痒,偶尔取下头盔时,头发湿漉漉贴在额头上,显得邋遢又狼狈。
“不是不想剪,是实在耗不起那时间。”刘师傅后来跟党支部书记王忠月聊天时说,“午高峰过后理发店正排队,等我剪完,晚高峰的单子都要耽误了。而且随便剪一次就要五六十,够我充好几次电了。”王书记听罢点点头。
没想到,就在几天后的3月20日春分这天,上澳塘街区党支部搭建平台,在徐汇区AI党群服务站小哥驿站内为这些新就业群体开展了“致敬城市行者 义剪传递温暖”公益活动。
“致敬城市行者 义剪传递温暖”公益活动现场。
刘师傅还记得第一次走进驿站义剪现场时的场景。两台电风扇摇着头,吹散了暑气。两位穿着黑色围裙的理发师正在忙碌,推子声、剪刀声、喷水声和大家的笑声混在一起。店长一边为刘师傅系围布一边说:“天热了,咱们剪短点,清爽。你们送餐辛苦了,以后每个月都来,别客气。”
刘师傅闭上眼睛,任推子沿耳廓向上推去。那时他忽然想起之前因为头发太长闹过的笑话:有一次送餐到写字楼,顾客接过餐盒时忍不住说:“师傅,你这头发……比我的还长啊。”他只能尴尬地笑笑,不知如何解释。
而现在,剪完发的刘师傅对着镜子摸了摸自己短短的板寸,整个人仿佛轻了两斤。驿站志愿者小张笑着递来镜子:“怎么样?精神了吧?”旁边刚剪完的另一个外卖小哥打趣道:“这下好了,风一吹直接凉到头皮!”
“致敬城市行者 义剪传递温暖”公益活动现场。
王书记在一旁的桌边整理着防暑物资,抬头说:“以后这就是固定活动了。大家有什么需要尽管说,我们尽量安排。”她记得每个常来驿站的小哥的名字,甚至知道谁喜欢剪短些,谁只想修一修鬓角。
从那次之后,义剪成了很多小哥日程表上固定的一笔。不需要提前预约,不用怕耽误接单,更不用担心价格问题。有时来剪头,有时只是来坐坐,喝口水,和同样奔波在城市街角的同伴聊聊天。
如今,当刘师傅再次骑上电瓶车,穿过被阳光烤得发烫的马路时,总会不经意地摸摸自己清爽的短发。
每一次剪刀的起落,都不只是剪去了多余的头发,更是剪去了夏季带来的烦躁与尴尬。而那些被细心收集起来的新就业群体的声音与需求,最终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关怀,如同夏日里的一缕清风,吹进“新”里,也吹进心里。(采访单位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