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铺满光伏玻璃、造型未来感十足的零碳大厦;另一侧是鱼骨状胡同串联起一片片青砖灰瓦、朱门雕梁的四合院。这样看似风格迥异却又有机混搭的场景,让人群中不断发出“ol锓Bravo”(意为好哇)的赞叹。
9月20日,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来到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骡马市大街的中海大吉巷,通过这个北京城市更新的样本,他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商圈的融合。
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在中海大吉巷商圈采访。 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摄
中海大吉巷是北京宣南地区会馆、名人、商业文化的集中承载地区之一。据了解,明朝嘉靖年间加筑北京外城时设“七坊”,“宣南坊”是其中一个坊,宣南一词由此而来。宣南地区作为北京建城起源地之一,也被视为北京文化的重要源头。作为宣南文化集中承载地之一的中海大吉巷,保存着大量明清至近代的历史建筑群,包括康有为故居、米市胡同29号院、《每周评论》旧址等珍贵的文保建筑,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金名片。然而在时间侵蚀与城市化的进程中,这些珍贵建筑的保护曾面临严峻挑战。
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在大吉巷参观康有为故居。 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摄
据中海发展投拓总监、北京新城公司总经理张欣介绍,为了完整保存大吉巷的文化历史,秉持“像修文物一样织补城市”的理念,前期对重点历史文物建筑进行精细化评估、编码分类,整理出48处有保护价值的院落、61处一般传统院落、9处珍贵历史构筑物、5条传统胡同。在此基础上,一方面,尊重历史脉络,重现老城肌理,由曾在此地居住几十年的麦祖荫先生提供第一手资料,亲手绘制13个院落的复原图,结合多方搜集的历史照片以及县志资料,力求精准还原文物,重现其历史风貌。另一方面,遵循最小干预原则,尽量保持“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不改变文物原貌。为此,中海对大吉四合院古都风貌保护区实施城市更新解决方案,避免“大拆大建”,采取局部“针灸式”的修复手法,为四合院疏通经络,使之脱胎换骨。
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在中海地产北京城市更新展厅采访。 中海地产供图
真正让大吉巷“活起来”的,是对历史文化内涵的进一步发掘。据了解,大吉巷的不少店铺都融入了当地古建筑形态。例如四合院中的书屋、茶铺,在新消费场景中活化了古建筑。
商圈东侧,打造了1.2万平方米多场景活化利用的生态运营公共绿地空间,廊架、庭院、露台、篮球场与口袋公园、花园穿插其中。据张欣透露,为了使中海大吉巷成为中轴线上一处“可漫步、可休憩、可呼吸”的绿色地标,这里不仅会定期开展免费文化展览等活动,还充分利用空间给周边居民拓展出运动休闲场地,让大吉巷成为高品质生活空间。
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在中海大吉巷商圈金属雕塑前拍照打卡。 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摄
这些生活场景与古建筑的有机结合,让外媒嘉宾忍不住一次次拿出手机拍摄。
在与大吉巷IP形象“大吉猫”合影后,秘鲁《秘鲁人报》总经理兼社长费利克斯·帕斯表示:“这里既有中国延续千年的传统,也展现出现代与未来的风貌,其中包含的大型商场令我印象深刻。我认为在北京这样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城市中建设一个这样的项目十分有必要。”
大吉巷中间圆形三层的下沉空间,便是费利克斯所说的大型商场。古色古香的街区与新潮的商业综合体嵌合在一起,相映成辉,通过修复历史文化遗产带来的独特氛围,也让大吉巷的文创消费氛围浓厚。
2025“一带一路”媒体合作论坛中外媒体联合采访团在拍摄大吉巷建筑群。 人民日报记者 张武军摄
采访团的不少外国媒体成员,胳膊上挂满购物袋。阿根廷《十二页报》经济副刊主编哈维尔·卢科维奇说:“这次参访印象最深刻的是将现代技术与现代建筑有机融合的方式,更妙的是,还兼顾了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地上,古建筑群原样修复;地下,东方美学流淌韵味。从旧时胡同街巷到“城市文化会客厅”,大吉巷不仅再现老北京记忆,也用文化传承丰富了周边消费娱乐生活。“文化+”赋能城市更新,让城市功能更完善,有效激发消费新活力,不断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幸福感与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