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屯昌9月19日电(记者李学山、孟凡盛)在刚刚过去的这个暑假,屯昌县新兴镇数百名留守儿童的家长再也无需为他们的孩子担心,因为镇、村开办的“星光课堂”不仅仅是学期内帮忙看娃,暑假也让孩子们有了好去处;在屯昌县南吕镇,留守孕妇的家人也不用再为小生命的孕育而担心,因为镇里卫生院的“小屯妹”的贴心照护帮他们消除了后顾之忧;在屯昌县城北社区,在化身为“大昌叔”的社区及司法所工作人员调解下,曾经让基层群众烦恼不断的邻里矛盾烟消云散……
近年来,作为屯昌创建的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小屯妹·大昌叔”以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为使命,鼓励身边的每一个人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在邻里守望相助中,实现社区(村居)共建、共治、共享,成为新时代文明在基层的最美实践。
一颗蒲公英的种子如何花开遍地
“老师你看,我拓印的黎族纹样像不像真的?”“这个英语游戏太好玩了,我还想再来一次!”这样欢乐的场景,在7月到8月的屯昌县8个乡镇的文明实践站内,此起彼伏的欢笑声撞碎了夏天的暑气。这里正是“小屯妹・大昌叔”星光课堂的暑期班现场,29名大学生志愿者带着1499人次的乡村孩童,正在把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变成充满魔法的成长乐园。
星光课堂上,志愿者和孩子们互动。屯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在屯昌,这样的“魔法基地”可不止一处。这个夏天,枫木镇大葵村的孩子拿着画笔畅游海洋世界;乌坡镇乌坡社区动手探索科学实验;新兴镇下园村的孩子们把废弃纸盘变成酷炫的艺术品——全县8个镇的文明实践所(站)同步开启的星光课堂,用最接地气的方式诠释着“精神文明”四个字:它不是墙上的标语,而是孩子们沾满颜料的小手;不是文件里的术语,而是志愿者教唱的童谣。
说起如今遍布屯昌全县的星光课堂,不能不提到它的发轫地新兴镇。
新兴镇常住人口1.8万人,外出人口1.3万人,占比达41.9%,外出人口带来的直接影响便是教育质量的下滑:2021—2022年,新兴小考成绩分别排第13名和第16名,新兴中学中考成绩均倒数第一。
该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张昌隆介绍,外出人口多致使留守儿童和贫困家庭儿童缺失家庭教育、无人陪伴,这既是农村外出务工群众的顾虑痛点,也是新兴教育质量滞后主因。部分孩子因缺乏亲情关爱与有效监护,出现安全、心理、教育等问题,影响健康成长。
为弘扬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精神,响应屯昌县、委县政府提升教育质量要求,自2023年2月起,新兴镇组建“小屯妹、大昌叔”志愿服务队,由驻村工作队队员、镇干部、村“两委”干部等45人构成。每周一、周三晚上在13个村同步开设“星光课堂”,主要辅导学生完成课后作业、进行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
除此之外,星光课堂还聚焦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养成及培养,通过运用各辅导干部的特长优势和创新想法,开设音乐课、国画课、读书交流会、安全知识讲座等多种形式的课程,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推动孩子成为阳光向上、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张昌隆说:“星光课堂在让全镇教育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的同时,也营造了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凝聚起全社会关注教育的力量。”
由此,“小屯妹・大昌叔”志愿服务队如蒲公英种子般随风扩散,在全县各镇遍地开花。屯昌县委宣传部提供的数据显示,三年来,“星光课堂”从单一村庄拓展到全县乡镇,从夜间课堂延伸到暑期专项,414 场课堂服务了 35727人次儿童,成为屯昌乡村振兴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双名片”。
“小屯妹·大昌叔”是基层群众的暖心人
其实,为星光课堂的孩子们带去快乐和知识的“小屯妹·大昌叔”志愿者大多是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他们白天是办公室里的职员,晚上变身辅导作业的老师;平时是城里文艺工作者,周末也会过来教孩子们学习唱歌弹琴……但当他们成为一名志愿者,他们的角色便开始悄然转换,成为基层群众身边的暖心人。
屯昌县南吕镇中心卫生院妇幼组组长庞秀菱就是这样一位“小屯妹”志愿者。每天,庞秀菱除了在卫生院坐诊,还会带着她的“百宝箱”,用她扎实的技术和热忱的服务,守护着每一位准妈妈的健康。
9月16日上午,庞秀菱再次来到南吕镇鹿寨村,为怀孕7个月的郑女士做孕检。郑女士的丈夫长期在外务工,无法在家陪伴怀孕的妻子,而她一个人去卫生院或者县医院又比较麻烦,所以庞秀菱得知这一情况后就主动联系对接,为她提供上门孕检服务。
在郑女士家,庞秀菱细心地为她测体重、量血压、测血糖、做胎心监护等,将孕检情况一一记录在案,并与之前的检查情况作比对,然后把最近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写在小纸条上,叮嘱郑女士有什么变化及时告诉她。
“她不仅具备专业的医疗知识,更拥有一颗热诚的心,每一次到访,都让我们感受到特别温暖。”郑女士说。
“下午还有大罗村的一个孕妇要上门。”庞秀菱说,南吕镇有14个村委会和1个社区,孕妇怀孕后第一次检查时,她所在的妇幼组就会为其建立档案,并定期随访和管理。对于丈夫不在身边的留守孕产妇,她会更加关注。从 2023年至今,她已经为近二十名孕产妇提供了贴心服务。
和庞秀菱一样,“大昌叔”志愿者、屯昌县屯城镇城北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王泰霖也是一位贴心人,前不久,在他和当地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调解下,成功化解了两位老人长达12年的矛盾纠纷。
城北社区的莫先生与徐先生都年已六旬,多年前因老房拆除后边界不清结下“心结”,自2013年起,双方争执不断,原本的建房计划被迫搁浅,邻里关系更是降至冰点。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王泰霖联合当地司法所工作人员,把这两户人家请到社区“大昌叔”调解茶话室,通过耐心沟通、梳理争议,劝导双方换位思考,互谅互让。同时,王泰霖找来专业的第三方测绘公司人员进行测绘,划清了土地界线,自此,两家人解开了“心结”并握手言和。
包括王泰霖在内,城北社区一共有11名“大昌叔”调解员,这些调解员的照片、姓名、个人简介和擅长调解领域全部在社区公开,平时社区居民有纠纷矛盾,可以选择擅长该领域的社区调解员出面,摆事理、说法理,一桩桩邻里纷争也随之迎刃而解。
据悉,屯昌县通过有效整合由法官、检察官、司法调解员、乡贤及“法律明白人”等志愿服务力量,目前已创建“大昌叔”调解茶话室124个,覆盖全部村居委会,运用人情、道德、村规民约等进行释法说理,切实解决群众一桩桩烦心事、揪心事,自成立以来共调处矛盾纠纷1000多件,成功率超95%,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海南椰林村寨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
让文明像自来水一样流进千家万户
在屯昌,还有很多像庞秀菱、王泰霖这样的“小屯妹·大昌叔”志愿者,活跃在街头巷尾、田间地头,他们通过琼剧曲艺、“大思政课”与基层理论宣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以实际行动践行志愿服务精神,用朴实的“乡音土话”推动党的政策走“新”更走“心”,为基层治理注入了新的活力。
自2023年以来,屯昌围绕基层农村儿童、孕妇、老人等困难群体较为缺乏守护关怀等问题,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志愿者为支撑,协调相关部门和行业力量,建起1个“小屯妹·大昌叔”县级志愿服务总队、8支镇级志愿服务大队、124支村级志愿服务队,成立党员、青年、巾帼等13支特色志愿服务队,得到各方关注与肯定。2023年,“小屯妹·大昌叔”志愿服务品牌入选全国百例城乡社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星光课堂上,开心的孩子们。屯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让在外的人放心,让在家的人安心”是“小屯妹·大昌叔”志愿者的初心。
近年来,屯昌县重点围绕留守老人、孕产妇、儿童等群体的实际需求,按照“1+3+N”模式开展各项志愿服务。“1”即一个组织,成立“小屯妹·大昌叔”志愿服务队。“3”即“常态化志愿+订单式志愿+针对性志愿”,轮流安排志愿者为留守群体提供“派单”服务。“N”即通过前期摸排与研判,衍生出“N”项志愿服务,如留守孕妇服务包括孕产保健知识宣传、孕期上门检查、心理疏导等,留守儿童服务则以课外辅导、心理疏导、兴趣培养、家风家教、安全宣教等为主。在困难群众服务、人居环境整治、矛盾纠纷化解、便民惠民等方面持续发力,为基层治理“毛细血管”注入更多活力,让志愿服务更贴民心、更有温度。
“小屯妹”热情、大方、贴心,“大昌叔”淳朴、勤恳、踏实,这两个形象代表了屯昌人的品性,也是屯昌人文风貌的生动诠释。在他们的身体力行下,屯昌城乡居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大幅度提升,一个向上向善的社会风尚正在逐步成型。
如今走进任何一个实践站,都能发现新变化:乌坡镇青梯村将孩子们在瓦片、竹编画作变成村里的亮丽风景线;屯城镇新南社区的手工课上,废旧纸箱变成了机器人;新兴镇博文村“海瑞文化室”里,小学生讲解员能给参观者讲“海青天”的故事。这些生动的场景,正是屯昌精神文明建设最鲜活的注脚……屯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文明办主任相关负责人说,今年以来全县 489 场文明实践活动,15707 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都在诉说着同一个道理:文明不是奢侈品,而是像自来水一样,通过实践站的管道流进千家万户。
“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小屯妹·大昌叔’就在哪里。”屯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文明办主任相关负责人表示,屯昌县下一步将继续深化“小屯妹·大昌叔”志愿服务品牌建设,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常态化、长效化,让志愿服务成为屯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形象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