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年前陶渊明笔下的田园画卷,曾是文人墨客心驰神往的诗意栖居。
如今,这番悠然恬淡的图景正在湖北省宣恩县龙潭河村铺展,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无村委会、无主导产业、无集体资产、无基础设施”的深度贫困村。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湖北中烟恩施卷烟厂着力落实定点帮扶,探索“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让这里蜕变为武陵山腹地的“世外桃源”。
“贫困村”变“聚宝盆”
在村头的120亩抹茶基地里,龙潭河村党支部书记姚国玉正在检查新安装的遮阳棚,手指轻叩钢架,发出清脆声响:“这遮阳网是按抹茶生长习性定制的。”她俯身拨开叶片,“遮阳后新芽生长速度放缓,春茶采摘期能从15天延长到20天。按照绿色、有机的标准管护好,预计今年能增收12万元。”
沿着茶园走,70亩曾经的荒地如今已种满整齐的茶苗。“这些地过去东一块西一块,种什么都难成规模。”姚国玉蹲下身,拨开一株茶苗的根部,“现在流转给村集体统一管理,村民既有收入,还能在家附近务工。”
在村后的山坡上,100亩魔芋长势喜人。她扒开一株魔芋的叶子,露出肥硕的块茎:“别看投入了40万,这些可都是‘金蛋蛋’!现在魔芋制品可受欢迎了,光这一项预计就能给村集体创收60万元。”
恩施卷烟厂乡村振兴帮扶点宣恩县龙潭河村茶产业助力村民增收。
“末梢路”变“振兴道”
“把好政治方向盘,系好廉洁安全带。”这是恩施卷烟厂驻村第一书记牟来享的“双安全”法则,这句被他反复强调的“行车哲学”,正成为这个鄂西山村振兴路上的导航仪。
今年以来,恩施卷烟厂党委以“组织联建、资源联享、产业联促”为抓手,通过“三会一课”“尖刀班”专项督导等机制,将党建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
路是人走出来的,更是人修出来的。工作队进村之初,全村十三个村民小组仅有两个小组公路进行了硬化,硬化总里程不足三公里。
转机始于2017年,在湖北中烟恩施卷烟厂驻村工作队的定点帮扶下,龙潭河村13个村民小组全部通上水泥路,硬化道路总里程较此前延展了30公里。这些纵横交错的道路,如同串联城乡的“毛细血管”,一头扎根田间地头,一头贯通县域城区,将山川、河流、村落和产业紧密串联,
它们不仅筑牢了村民生活的基本保障,更催生出一条闭环畅通的产业循环路,为村庄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2018年4月恩施卷烟厂驻龙潭河村工作队组织开展村内道路硬化。
恩施卷烟厂乡村振兴帮扶点宣恩县龙潭河村完善产业路。
“养猪户”变“乡村CEO”
龙潭河村的天刚蒙蒙亮,宋普耀已经在他家的养猪场忙活开了。
“开始啥都不懂,亏了好几万。”谈及起步时的艰难,宋普耀记忆犹新。后来,在驻村工作队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中,他积极学习先进养殖技术,成立了盛泰家庭养殖农场,如今,他的养猪场年出栏生猪100头,还带动周边10多户村民一起发展养殖。
喂完猪,宋普耀又开着他的小货车出发了。“多亏恩施卷烟厂的帮扶,这才修好了路,十年前卖猪要抬着走好久山路,现在货车直接开到圈舍前。周边几个村的农产品都找我运,每年还能额外挣个十来万。”他笑着说。这辆小货车,已然成了连接龙潭河村和市场的“致富车”。
宋普耀响应尖刀班号召,把自家100亩老茶园改造成高标准抹茶基地。“抹茶要求高,芽头要嫩,采摘要快。”他认真地指导着采茶的村民。
“在茶园干活,一天能挣100元,还不耽误照顾家里。”村民张婶笑着说。截至目前,宋普耀带动村民实现的务工收入已近20万元。(文/张裕 锁亚牛 图/恩施卷烟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