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家村生态脱氮沟示范段现场。
初冬时节,笔者走进湖北省十堰市茅箭区南部山区,群山环抱的秦巴山区层峦叠嶂,静谧的茅塔河蜿蜒而过,和美乡村风景如画。在茅塔乡廖家村生态脱氮沟示范段,110余亩耕地靠近河渠一方,铺设有一条长260米、宽2米、深1.5米的脱氮沟,正在默默地对水体中的氮磷等成分进行过滤净化,为“肥水”减“肥”。
茅塔乡党委副书记王声介绍,在田和河之间挖一条脱氮沟,将废弃食用菌袋料、锯末、花生壳、砾石及生物菌剂作为滤料埋进去,含氮水体经过这里的时候,会被过滤和分解,能有效消减地下潜流硝酸盐,最大限度降低氮磷流入流域,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中的氮元素,确保“肥水不外流、泥沙不下山”。
脱氮沟里的填料,简便易得,成本低廉。笔者在现场看到,长方体脱氮沟中,已填上砾石、锯末、腐殖土等原料,脱氮沟顺着地下水流垂直方向设置,填料由废弃食用菌袋料、锯末、花生壳、木屑、砾石及生物菌剂等组成。填料上方,预留有30至50厘米空间用来回填原土,可继续在上面栽植农作物,不占用土地。
截至目前,茅塔河流域已经建成10个脱氮沟示范点,对农业面源污染中的硝酸盐去除率达75%以上,靶向治污成效初显。后期再通过合理引导群众科学使用有机肥,打造有机蔬菜和健康农产品,通过源头治理、过程阻断,农业面源污染将得以全面消除。
治污治水需要常抓不懈。为了让治污治水这根弦拉得更紧,今年以来,该区大力开展茅塔河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工作,立足筑牢水源地生态安全屏障、绝不让污水进入水源地的初心使命,探索形成生态脱氮沟、微动力无动力分布式农村污水处理设施、水源涵养、雨污分流、农厕改造、垃圾分类、人居环境整治、绿色工厂、流域景区化、数字孪生流域治理等10条技术治理路径,同时聘请第三方专业监测员,通过建设一批制度性成果、示范性工程,让截污治污减污成效用数据说话,确保茅塔河水质持续稳定。
作为湖北省5个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之一,眼下,茅塔河小流域正围绕生产、生活、生态等44项细化指标,力争通过整体性谋划、项目化推进、技术面操作,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路径,成为高标准全域治水样板。(图/文 陈宣霖、韩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