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蟳埔村的红砖古厝间,头戴“簪花围”的游客们正对着镜头微笑;在晋江梧林村的娘惹服饰体验店里,年轻人身着传统服饰打卡发圈;在厦门国际邮轮中心旧航站楼改造而成的“屿见闽南·时光幻境”景区内,游客们在“宋代市井”与“南洋街巷”间穿越……
如今,在福建的山海之间,一场由拍照打卡引发的文旅消费变革正在上演。数据显示,2024年福建省文旅相关短视频播放量超150亿次,直接带动旅游收入增长23%。2025年上半年,福建全省接待游客达3.29亿人次,实现游客旅游总花费4362.9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5%和15.7%。“出片经济”正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重新定义着文化传播与商业价值的转化逻辑。
沉浸场景 非遗活化
今年5月开业的“屿见闽南·时光幻境”景区遵循“折叠时空”的设计哲学,将闽南文化3000年的发展脉络压缩为可触摸的物理空间。设计团队联动1500余位导演、设计师和非遗传承人,在有限的室内区域复刻了116栋标志性建筑,构建起“远古山海”“宋韵闽南”“海丝闽南”“烟火闽南”“南洋闽南”五大时空切片,形成三大演区、八大街区的矩阵式布局,极大丰富了游客的拍摄场景,解决了户外旅拍受天气影响的问题,使“出片”体验不再依赖自然条件,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室内场景得以保障。
景区还设有幻衣坊,以1000款主题服饰租赁服务直接对接旅拍需求,日均订单超300单,带动专业跟拍、妆造等衍生消费,使“出片经济”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了文化价值与商业价值的双重收获。
作为历时3年打造的沉浸式文化景区,“屿见闽南”从厦漳泉地区的千项非遗中精心挑选出剪瓷雕、南音、珠绣等83项代表性技艺。
在瓷花涧,游客可以体验非遗手捏瓷花技艺,景区还特别设计了代表厦门的三角梅瓷花;在红砖雕区域,游客不仅能欣赏传统技艺,还能参与拓印体验。这种非遗活化模式直接服务于“出片经济”,既丰富了文化体验,又为游客的社交分享提供了独特素材。
轻量化互动巧妙将游览转化为文化探索,景区在20个打卡集章点设计了“文化记忆线索”:收集完宋代市井到南洋街巷的印章,可兑换专属明信片;参与闽南语知识问答赢得的“银票”,能在古早味作坊抵扣消费。景区通过“文化推荐官”等机制,鼓励游客从消费者转变为传播者,10岁少年何以沫带领游客体验闽南语教学的视频走红网络,产生超500万次传播。这种“游客变KOL”的裂变模式,使景区短视频曝光量持续增长,62%的新客表示自己是由社交平台推荐而来。
虽然是人造室内景点,但“屿见闽南”通过科技手段创造了远超传统景区的沉浸式体验。景区提供与44名演员进行沉浸式互动、观赏近30场演艺的机会,使游客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这些表演不仅是观赏项目,更是游客拍摄的重要内容。
“屿见闽南”在商业模式上大胆创新,彻底摒弃了传统观光景区的思路。景区副总经理黄涛表示:“我们建设的初心就是希望游客的综合体验感更好,而非逛商场。”公司招商有“三禁”原则:禁止悬挂品牌标识,防止像商场一样;禁止出现品类重复,并且业态全部围绕闽南文化来做;禁止购买型零售,都是体验型零售。
“屿见闽南”成功将文化体验与消费场景深度融合,通过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深挖消费潜力。开业仅3个月,景区就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游客平均停留时间长达5小时,创造了文旅体验的新纪录。
在全国文旅项目激烈竞争的当下,厦门“屿见闽南·时光幻境”作为全国首个闽南幻境主题景区,走出了一条通过极致室内体验撬动“出片经济”的创新路径,将闽南文化元素通过现代技术手段转化为可拍摄、可传播、可消费的沉浸式体验场景,真正实现了从“观光”到“旅拍”的文旅模式转变,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范本。
“出片”赋能 文旅升级
清晨六点,泉州蟳埔村的“花米街”已热闹起来。数十家旅拍店铺开门迎客,化妆师们忙着为游客梳头插花,一件件色彩鲜艳的蟳埔女服饰被挂成了彩色的瀑布。这个本以渔业为主的小渔村,如今因“簪花围”这项国家级非遗习俗焕发新生。
2024年,蟳埔村接待游客达850万人次,同比增长112.5%,其中一半来自省外,旅游总收入超18亿元。近300家旅拍店铺构成的产业链,带动文创、餐饮、民宿等多元业态发展,每年拉动消费超50亿元,村民收入比2022年增长2倍以上。
“蟳埔女簪花围”在短视频平台上的播放量高达150亿次,成为现象级文旅IP,更入选2024—2025年度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十大案例。当地政府因势利导,组织渔民转型成为化妆师、摄影师,规范服务标准,开发“簪花+古厝”“簪花+渔港”等主题拍摄路线,让传统文化从静态展示变为动态体验。游客李女士说:“花30元租套服饰,就能体验渔家文化,拍出的照片在朋友圈获赞无数,这种消费很值。”
同样的文化活化故事也在晋江梧林村上演。作为国内首个娘惹文化体验村,梧林依托闽侨文化资源,打造多元文旅消费场景。今年暑期,梧林村接待游客超18万人次,娘惹服换装体验成为热门项目。橘若古厝书局咖啡店的娘惹换装体验套餐,暑期日订单达20至30单,游客换装后在古厝间拍照打卡,带动咖啡甜品、专业跟拍等消费。村里还举办星空音乐生活季等活动,让传统村落成为年轻人的网红打卡地。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梧林村累计接待游客超63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超亿元,传统建筑与文化符号成为“出片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而厦门中山路则展现出商业街区的“出片”转型智慧。这条百年老街以“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创建全国示范步行街”为契机,进而改造成为最具南洋特色与闽台风情的国家级步行街,不仅修复了“五脚基”廊道的历史细节,还引入30余家非遗体验店与网红餐饮,构建“白日复古街拍、夜晚灯光盛宴”的全时段场景。
中山路着力打造福建首个“入境游友好型街区”,建设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推出多语种服务体系和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便利措施。如今,街区的521家零售店、359家餐饮店、84家生活服务与住宿店和46家文娱休闲店构成丰富业态,吸引大量外国游客前来打卡消费。数据显示,因“打卡攻略”而来的年轻客群占比达62%,带动餐饮、零售消费同比增长47%,证明传统商业街通过场景创新焕发新活力的可行性。
镜头下的文旅新活力
近年来,福建文旅通过捕捉年轻人“为美好瞬间买单”的消费心理,让风景成为可传播的内容,让游客成为文化的传播者,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双重提升。
以“出片”为核心的文旅发展模式,正深刻重塑着产业底层的价值逻辑。过去,拍照打卡多是旅途中的随手记录,是依附于观光、体验的附属行为;如今,它已悄然跃升为驱动游客出行的核心动力。一张能引发社交共鸣的照片、一段承载地域特色的视频,成为游客衡量旅程价值的重要标准。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也不再只是旅游分享的“后置平台”,而成为文旅项目触达客群、吸引流量的关键入口,其传播力直接影响着项目的市场热度与客群辐射范围。
伴随这一转变,文旅产品的设计逻辑也发生了深层革新,不再局限于“好看”“好玩”的基础体验,而是将文化内核与传播适配性纳入核心考量。无论是场景搭建、业态规划,还是周边服务配套,都需兼顾双重目标——既要让游客在体验中感知文化魅力,又要让每一处细节都能成为社交传播素材,让文化通过镜头与分享自然流动。
八闽大地的探索与实践打破了“出片经济=流量狂欢”的认知。它并非追求短期热度的表面文章,而是以文化赋能为根基、以场景创新为载体、以服务升级为支撑的系统性变革。最终,这种模式不仅让游客获得了“晒得出、有共鸣”的满足感,更推动文旅消费从“浅层观光消费”向“深度体验消费”升级,成为实现文旅提质增效的有效路径。唯有将“出片”需求与文化价值、消费升级深度绑定,才能让文旅项目既“红在当下”,又“走得长远”,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探索出可持续的新方向。
(责任编辑:王婉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