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嫁接后达到丰产期的红松每株能结籽8斤以上,按一斤松子30元计算,一亩地可栽植40株红松,每亩年收益将近1万元!”在育苗大棚内,伊春森工集团上甘岭林业局公司森林经营分公司经理王立新一边介绍一边掰着手指算账。
真金白银的经济效益,源自红松嫁接技术在伊春林区扎根落地的生动实践。
在溪水苗圃,一株株嫁接好的红松幼苗整齐地摆放在苗床上,林业工人将穗条切口对准砧木切口,随后用嫁接带仔细缠绕固定,每一个动作都干脆利落,毫不拖泥带水。
“红松嫁接技术是以红松作砧木,选择优良红松母树采接穗进行人工嫁接的一种无性繁殖方法。”王立新介绍,“天然红松至少需要40年才能结果,经过人工嫁接的红松第十年就能结果,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郁郁葱葱的红松育苗大棚。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快速成长的嫁接红松,早早地就形成树冠、结下果实,与自然生长的红松相比,嫁接红松可以更早地进入高效固碳阶段,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更大的贡献。育苗大棚外,一行行深棕色的苗床垄整齐地排列,生机勃勃的红松苗为林区开辟出一条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作为“红松故乡”,在林区转型探索中如何让红松释放最大的经济价值?成为伊春人不断探索的课题。
走进伊春中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松塔的香气扑面而来,这里储存的不仅是松子产品的原料,更是企业布局松子产业链,走向更大市场的信心和底气。
“作为伊春的本土企业,我们背靠丰富的红松资源。为此,我们引进了先进的设备,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将松子的营养成分萃取出来并进行加工,把每一粒松子‘吃干榨尽’。”伊春中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鹏介绍,“目前我们围绕松子打造了三大系列产品,年均加工松子超过1万吨。这些松子全靠本地的林业职工和百姓从大森林中采摘,每年采摘季我们都会上门收购,给他们增加了不少收入。”
产品展示柜上,松子仁、松子油、松仁糖果、松子蛋白粉等产品琳琅满目,从初级加工的休闲零食到精深加工的保健品、护肤品原料,小小的松子在产业链延伸中实现了价值跃升。
精加工的松子制品正不断提升原料附加值。人民网记者 苏靖刚摄
“以前松子大多是直接卖原料,价格受市场波动影响大。现在通过深加工,附加值能提升好几倍,我们的松子油更是成了市场上的‘香饽饽’。”赵鹏拿起一瓶金黄透亮的松子油,脸上满是自豪。
从松子采摘、收购、加工到包装、销售,一条覆盖全链条的产业生态正在伊春加速形成,为林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红松树结出的“金果”,不仅富了百姓,也让伊春的“绿水青山”更具含金量。
当最后一棵天然林的伐木声沉寂,伊春人放下斧锯,开启了从“透支自然”到“永续共生”的转型征程。
作为红松的“栖息地”,多年来,伊春市推出的红松观光、红松认养、红松文创等旅游产品得到游客们的喜爱。而红松的剩余物在工匠的打磨下再次获得了“新生”,自然肌理与人文巧思的碰撞,将“森林气息”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伊春永达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北沉香体验馆,弥漫着松香味的展厅中陈列着根雕、茶台、家居装饰品等工艺品。温润如玉的通透感,搭配着天然形成的山水纹路,仿佛将整片森林的故事都浓缩其中。
“北沉香”木艺制品备受消费者青睐。人民网 徐成龙摄
“这些生长在东北的红松沉香木也被誉为‘北沉香’,是红松树干、树瘤经过长期醇化形成的琥珀木,加工红松的剩余物已成为引领我们就业致富的一条新路径。”伊春永达工艺品公司总经理张桂侠表示,“这几年来伊春的游客越来越多了,我们紧随市场需求,在原有的木艺制品上推出了木艺研学、木艺文创等产品,推广木雕文化的同时,也间接带动了上万人的就业。”
近年来,伊春市依托红松资源,大力推动创意设计产业发展,不断在提高设计艺术水平、扩大品牌影响力、赋能文旅融合等方面发力,加速产学研深度融合。2024年,伊春市创意设计经营主体达88户,累计实现营业收入总额4270.98万元,同比增长45.64%。
从枝头的松塔到车间的产品,从林间的采撷到市场的俏销,伊春人用智慧与汗水,让“百年红松”在新时代焕发勃勃生机。
绿林苍翠、松涛阵阵。红松树下的“金果”,正以多元的形态,书写着伊春林区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和谐篇章,成为伊春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生动注脚。(李君、方圆、李忠双、韩婷澎、尚城、苏靖刚、徐成龙)
点击进入专题